欢迎访问商业维权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当前所在: 主页 > 科技资讯 >

四川农业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大模式”助力精准扶贫

  • 时间:2016-07-29 15:13
  • 来源中国高校之窗
  • 字号: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四川农业大学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一直致力于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已走过30余个年头。今天四川农业大学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运用三大模式,持续将参与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尽管力量微薄,然而也是大学生参与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应有之意。

  品牌助力扶贫:长久发挥效果

  历年来,四川农业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重视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科技助农和精准扶贫工作,也通过长期持续的努力涌现出一大批助农扶贫品牌,持续发挥科技助农精准扶贫作用。

  “我从山里来,学到了知识就应该到山里去用”,队长王沐说。连续2年获团中央表彰的“中国情•三农梦”团队今年前往万源市石窝乡开展科学养殖三下乡活动。由动科专家赵小玲教授亲自指导的他们,在乡村讲解养殖技巧,同时分发养殖问题解决手册,短短18页的《指导手册》,却涵盖了多种动物养殖的常见问题,并以简短易懂的话语写清病因与防治,真正将知识留在乡村。

  而成立已经7年的“践行基层”实践团队,全部成员来自于校团委社会实践工作部。团队每年选择四川省的一个贫困县进行调研走访,从地震灾区的汶川、芦山到川西高原藏区、云贵交界处贫困区开展扶贫活动。团队今年来到泸州市后山镇,利用自身优势,看展扶贫调研,结合数学建模与分析,立志于为贫困村提供扶贫解决整体方案,实现整体脱贫。

  扶贫先扶智,精准扶贫更需要教育先行。来自理学院的曙光支教团队连续9年选择川内贫困山区进行教育扶贫与乡村夏令营活动。今年在合江镇的开营仪式上,全体队员庄严宣誓要在实践过程中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位孩子。为当地的孩子打开一扇窗,为当地的教育出一份力,促进实践地实现观念扶贫。

  此外,“科技1+1”、“绿色守望”、“寻陌”等品牌团队也纷纷前往持续开展活动多年的实践地开展农业知识科普讲座、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等助农活动,为精准扶贫贡献力量。

  联盟助力扶贫:万名农科学子联合实践

  扶贫,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整体攻坚。今年四川农业大学积极响应中国大学农学院协同发展联盟发起的“2016年全国万名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号召,在今年暑假派出14支专项队伍分赴省内各实践地,走基层、接地气、察民情。

  “水滴”扶贫团队一行13人仅凭借一支笔、一腔热血、一份责任,前往广安市光辉乡中村村。面对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道路狭窄交通不便、扶贫相关措施并未落实等实际问题与中村村在健康娱乐设施及文化宣传方面的不足,团队通过积极调研,形成当地贫困调研报告,为贫困村的发展建言献策,提升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实现扶贫助农。

  四川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协会组成的“行走在小金”团队前往阿坝州小金县八角乡开展扶贫行动。面对当地有生病疼痛却舍不得买药的老人、靠种地独自抚养子女长大的寡居妈妈、以借贷供子女上大学的父母等困难群体,团队采取调查与设立扶贫档案多种方式为村民提供帮助,队伍还与地方政府签订基地协议,未来将有更进一步的扶贫行动全方位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

  而由四川农业大学中医药栽培专业同学所组成的“本草屏行”团队则前往宜宾市屏山县大乘镇。面对当地中药种植种植经验缺乏、种植技术未能及时更新、规模化种植推广困难等问题,团队利用科技知识,将最新的种植技术推广下乡,同时联系同在当地开展社会实践的外校团队,共同推动当地的中草药产业升级。

  此外,“羌原”“扶溪”“曙光扶贫”“坦溪川农情”等14支专项团队也继续与实践地、建立长期、可持续的联系,形成长期帮扶方案,进行长期精准扶贫,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播撒入黑土地中,为精准扶贫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定点助力扶贫: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扶贫,首先要去最贫困的地方。今年,四川省45个国家级贫困县,都有着川农学子的身影。

  林学院的“走进大杉”团队,成员来自林学院的各个专业。利用这一综合优势,团队前往凉山州雷波县大杉村。由产设和木科专业学生针对彝族手工品和当地建筑结合所学探索新的美化方案,并对彝族绣品手工进行记录;而林学和水保的学生则沿路记录下当地常见树种及农作物,并收集当地土壤带回学校分析,为大杉村提供更好的作物栽种计划。团队运用专业知识,以新的视角和理念为大杉村的日后发展作出可实施的建议。

  而来自经济学院的“旅游扶贫调研团队”前往凉山州普格县采用走访、调查、访谈等形式,展开以“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从普格县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状况着手,利用大数据采集与模型分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出谋划策,让过去的“蜀身毒道”焕发生机。

  此外,“甜果子”“云朵之花”“绿色金彩”“海棠依旧”等96支社会实践团队从长江河谷到黄河草原,自高原雪域到秦岭山麓,从果蔬畜禽技术培养、林业病虫害防治到农业保险推广、乡村旅游方案设计等不同方式推动定点扶贫。

  中国高校之窗